《青岛市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管理办法(试行)》政策解读
一、《青岛市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管理办法(试行)》文件起草的背景是什么?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基一〔2016〕8号),2017年山东省教育厅等12部门印发《关于印发山东省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鲁教基发〔2017〕2号),均对实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提出了具体要求。为进一步推进和规范我市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市教育局等12部门联合出台了《青岛市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管理办法(试行)》。
二、《青岛市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的工作目标是什么?
(一) 2018年,实现我市中小学研学旅行全覆盖,不断加强对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科学指导与规范管理,形成具有青岛特色的研学旅行工作机制。
(二)开发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研学旅行基地,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建立一套规范管理、责任清晰、多元筹资、保障安全的研学旅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中小学研学旅行发展体系。
(三)开展研学旅行示范基地和示范学校创建工作,自2018年起,每年评选20个“市级优秀研学旅行基地”和30所“研学旅行示范学校”
三、《青岛市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管理办法(试行)》中我市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的内容与形式是什么?
(一)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我市中小学研学旅行,依据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实际和季节特点,一般在每年3至5月、9至11月等6个月中进行。原则上小学4至6年级每学年安排集体研学旅行不少于2次,每次1至2天;初中7至8年级每学年安排集体研学旅行不少于2次(含学工学农),每次1至5天;高中1至2年级每学年安排研学旅行不少于2次,每次1至7天。逐步建立小学以市情为主,初中以市情、省情为主,高中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体系。在寒暑假,鼓励各中小学组织学生参与主题明确的研学旅行夏(冬)令营和赴境外研学旅行。
(二)明确研学旅行的组织形式。研学旅行坚持学生全员参与的原则,通过整年级、整班级集体行动的方式进行,采取自行开展或委托开展的方式。学校自行开展研学旅行,要根据相关要求配备一定比例的学校领导、教师和安全员,可吸收一定数量的家长作为志愿者。学校委托开展研学旅行,要与有资质、信誉好的委托企业或机构签订协议书,明确委托企业或机构承担学生研学旅行安全责任。
四、《青岛市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管理办法(试行)》中对我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如何规定?
(一)建立研学旅行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市、区(市)、学校分别成立“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协调小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领导小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实施工作小组”,确定各自职责和分工,共同保障和落实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顺利进行。
(二)规范研学旅行的组织管理。依据国家旅游局《研学旅行服务规范》(LB/T 054-2016)所规定的行业标准,明确研学旅行承办单位、研学旅行基地准入标准,并提出具体管理要求。
五、《青岛市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管理办法(试行)》中研学旅行的服务与安全如何要求?
1.明确研学旅行中各方安全责任和要求。明确中小学研学旅行的主办方、承办单位及研学旅行基地在安全教育、安全制度、安全备案、人员配备和活动组织实施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落实安全责任,构建完善有效的安全防控机制。
2.建立研学旅行安全保障机制。对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中的各种交通方式、食品卫生、集体住宿、露营地、特殊天气等,提出了具体的安全要求,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安全责任落实、事故处理、责任界定及纠纷处理机制。
六、《青岛市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管理办法(试行)》中对经费保障如何规定?
市级和各区(市)各行政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筹措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经费,形成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学生在研学旅行中产生的费用由学生家长负担,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学生承担部分费用;随行教师费用由学校负担。各区(市)和中小学要积极探索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参与研学旅行活动的优抚政策。各学校在确定研学旅行主题活动方案后,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微信群等多种方式及时向全体学生家长进行宣传并取得学生家长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确保研学旅行活动顺利进行。
七、《青岛市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管理办法(试行)》中对研学旅行工作的主要创新有哪些?
(一)率先推出,先行先试。在全省、全国率先出台较为完善的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管理办法,对我市相关工作的开展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细化优化组织实施。《办法》在国家、省方案基础上建立了全面推进研学旅行工作的组织实施体系,明确不同参与主体的工作任务和要求。
(三)凸显实践育人理念。开展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是对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联合育人模式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对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推动各类育人资源整合。开展中小学研学旅行,有利于广泛吸收利用社会资源,拓展育人渠道和途径,建立健全“多位一体”的联合育人模式。
(来源:市北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