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银小记者探访青岛汉画像砖博物馆
嫦娥奔月、羽化登仙的美丽传说,马上封侯、望子成龙的成语典故,中国最早的“公益广告”、分餐制的文化习俗……上周日,青岛超银中小学小记者们,受邀走进晚报小记者团优秀社会实践基地青岛汉画像砖博物馆,开展了一场震撼人心的文化穿越之旅。
穿越 跟着馆长畅游两千年前“汉学馆”
“通过馆长的讲解,我们从汉砖图案上学到了许多不曾知晓的汉代文化知识,比如汉族的礼仪:有军人的持戟礼,出访时的持节礼,还有迎接宾客的持帚礼……我们大中国自古以来果然是名副其实的礼仪之邦!”在汉学公开课上,小记者们在“梦回大汉”之际,开启了阅读“砖石之上的汉代百科全书”的文化之旅。这堂公开课由馆长、小记者团课外成长专家、汉画像砖文化研究专家杨敏亲自讲授。杨敏以“汉代砖石上的汉学馆”为主题,向小记者们普及了汉砖上“记载”的汉代礼仪、文字、建筑、审美和社会风俗,展示了中国两汉时期高度文明的社会全景图。通过这些古老的砖石图画,小记者们看到了中国最早的预防五毒(五种毒虫)的公益广告,了解了四合院这一传统建筑的文化规制,感受了汉代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和谐精神的推崇。
在讲到汉代文字——小篆时,杨敏告诉孩子们,汉字是民族智慧的载体,也是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之一。“杨馆长引用司马迁《史记》中的名句鼓励我们: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她鼓励我们要抱有远大理想,做一个有利于社会和国家的人。在目睹了祖先创造的辉煌文化之后,我们更觉内心振奋。 ”
揭秘每块砖石都有一个故事、一种精神
“这里每一块砖都有它独一无二的故事,每一块砖都承载着绵延至今的民族智慧和文化习惯。这趟旅程,既是文化之旅,更是溯源之行。 ”在探访博物馆馆藏真迹的过程中,广雅中学资深晚报小记者任雅琪感触颇深。眼前2000多年前的汉砖如同熠熠生辉的苏醒的书籍,向小记者们展示着壮丽的汉朝文明画卷:早期观测气象的气象台、中国最早的连环画——拜谒画,汉代贵族居住的豪宅、中国最早的活版印刷——小模压印……同时,这些图画栩栩如生的汉砖为小记者们重现了两千年前的人民生活和家国图景,既有衣、食、住、行的描绘,又有胡汉战争、亲和的记载,成为互通古今的文化渠道。“其中最令我震惊的是汉代那些为死囚所立的石砖,虽然简易,确也证实着当时统治者实行的‘柔道’之治。 ”
活动尾声,小记者们通过几幅大型沓画的描绘内容,生动理解了古人对于“马上封侯”“福禄长寿”等美好祝愿的追求。在这里,小记者们见识了三大镇馆之宝,其中国内唯一的鱼形石磬又让小记者们深刻了解到“年年有余”“望子成龙”等成语的巧妙来源。 “在这里我们见证了前人们辉煌的文明,也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一种民族自信心,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学习、传承和发扬我们的汉文化。我们一定会记住这次瑰丽而激动人心的梦回大汉! ”超银中学鞍山路校区小记者马弘格在来稿中写道。
李阜芝 (超银中学鞍山路校区):汉砖里有许多有趣的学问和生动的故事,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块专门描绘新婚夫妻相爱画面的。讲解员姐姐告诉我们,头发在古代称为青丝,而青丝的谐音即情思。这次小记者活动,激起了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开拓了我的眼界,感觉真好。